搜索
【老冸拾趣】浅议太康诗人之“二陆三张”
2024-03-10 14:33:02   来源:网络



《华亭鹤唳——陆机陆云的人生之怅》

陆机(公元261—303),字士衡,三国东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因祖父是三国江东名将、丞相陆逊,父陆抗官至大司马,故其五兄弟均受世袭,家族地位显赫。

陆机排行老四,曾任牙门将,因诗文俱佳而闻名于世,也潜心研究儒学,不失礼仪,但名声也仅局限于东吴一带。吴被灭后归晋一统,面对国破家亡的陆机携弟陆云进“京”洛阳“北漂“,起初虽遭冷落,但他们的文学才华因受前辈权臣张华的器重、推荐而名声大噪,传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陆机更是因辞藻骈文华美而与潘岳齐名,有“潘江陆海”之誉,成为魏晋“太康诗体”代表人物,立于西晋文学之巅峰。
后积极从政为官,迎合于高层,甘当权利机构的幕僚政客,参加了秘书监贾谧之“二十四友”,共侍贾皇后门下,同流于贾谧、石崇等豪门望族。同时也以文会友,答赠诗于同僚友人,有四言、五言,尤其五言多用于朋友感情交流,而开一代文风之先。
后卷入司马家族乱世之争,那时的“八王之乱”,政权频繁交迭,变幻无常。曾追随司马伦篡位后好景不长,伪政权倒台后陆机九死一生,幸有成都王司马颖出手营救并收留旗下,让其出任平原内史,委身效忠,人称“陆平原”。后以将军、都督之职征讨长沙王司马乂而兵败冤死,累及三族。
陆机留下其诗文多达百余,有应酬,有力作,大多写景、抒情、感怀,然扛鼎之作当推《文赋》不可,他对文学创作之构想、规律、技巧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启发。纵观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分为六个大段主题论述,对后世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上有着许多借鉴作用。不可否认,陆机的成名作《文赋》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绚烂一笔。
陆机虽少年早慧,心气甚高,但其《三都赋》一文自叹不如能创造“洛阳纸贵”奇迹的左思之《三都赋》,毕竟人家投入十年之功,有“文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气概支撑。
陆机也擅书法,有存世《平复帖》一卷,堪称国宝。魏晋之际,出土的汉简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文吏书写墨迹,有隶草影子,但几乎看不到一线文人之墨宝,而这件无意传世的陆机《平复贴》虽只一片短笺,但它不仅显现了陆机杰出的书法可圈可点,还能见证当时文人墨客们的行书风格,以一窥万,为学习、研究魏晋书法提供了重要依据,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平复帖》是被证实当今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其文化价值早已突破了个人的书法意义,是可以代表整个魏晋书风的典范,我们从中仿佛能看到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之源。“二王”的许多书写之法也确实在汉简里早有雏形存在,毕竟王羲之的行草也是脱胎于魏晋章草(隶草)之根本。宋陈绎曾云:“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大观录》里说《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
陆机,作为一个出身豪门贵族,因国家之变故而流入他乡的少年俊才,不慎跌入司马家族之争,终落得个自身难保且又祸及三族的可悲下场,这正是当时乱世之下许许多多文人误入官场而遭遇悲惨结局的缩影。临刑前,陆机对陆云说: "欲闻华亭鹤唳 ,可复得乎?”,悲哉!
陆云,字士龙,小陆机一岁,少年成名,两人在当地并称“双陆”。 陆云除善诗文外还精通玄学,在太康时期与陆机并称“二陆”。
陆云属性情中人,有笑病,文才上虽不如陆机,但处事稳重,有较强的辨识能力。
吴国灭亡后陆云在家苦读十年后与陆机一起来到洛阳城,投靠官僚,得贾谧之门“二十四友”之一。在出任县令时,审案擅谋,明察秋毫,深得人心。后投靠司马颖任清河太守,人称“陆清河”。
陆云因性格秉直而常得罪朝中小人,为以后留下隐患。尤其被宦官孟玖、孟超兄弟不待见,当场辱骂其“貉奴”(北人对南人的蔑称),可见当时南方人被北方人的歧视程度。
在陆机出征败归后陆云被事件所牵连,虽有忠义之士向大王保释,惜仍未得幸免,呜呼哀哉!

《谈太康诗人“三张”的文人风骨》

关于西晋太康时期诗人“三张”说法,普遍认为是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但也存有一种说法是张华、张载、张协三人。张亢因年龄关系许多记载已过渡到东晋,在西晋时期并没有什么作为,而作为活跃于整个西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张华却是个神一样的人物存在,从朝廷文件起草、礼仪修订等大小事的决策都要靠其指导,以后更是位列“三公”。他博古通今,文辞华美,在西晋文坛地位上也是举足轻重,名声居“三张”之首绰绰有余,毫无争议。
张华(公元232—300),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裔,父亲张平曾是郡太守,其因庶出等原因而出身贫寒,但文学天赋颇高,被多方推荐受到官方重视,在三国时即出任官职。那时的众多文人现象是他们的身世可以追溯到汉或更早之先祖,受祖荫世袭而代代相传。士族之间相互推荐入仕,家风家训也传承有序。但文人也有他的局限性,从政、从军对他们而言是个新课题,因不谙潜规则而遭来祸害的比比皆是,少有善终。包括“二十四友”这些幕僚政客,最后大多死在政治站位和能力上,如潘岳、石崇倒在政治站位和利益之争上,陆机、陆云、牵秀最终死在政治和军事能力上。
张华在西晋初时已是元老级政治风云人物,曾与当朝重臣羊祜同事,有过助力武帝灭吴之功,资格很老,在政界算得上博学多谋,沉稳老练。他心胸宽广,惜才如命,作为龙头老大不随波逐流,毅然摒弃偏见提携晚辈,“二陆”就是其中之一。当时“金谷二十四友”基本上都是他的晚辈和下属。尽管如此,这位先帝旧臣还是因为得罪当朝小人而死于非命,令朝中政要们为之扼腕痛惜不已。
实际上,太康时期很多文人死于因得宠而涅槃重生的原家奴孙秀或太监孟玖之流。名人世家尚会顾及祖训家风,人格风骨,礼仪廉耻,而小人得势必奸诈乱国,让无数的才子学人误入争斗漩涡而过早地夭折殁命。
张华秉性正直,为人友善,处事谨小慎微,历朝数十年间几乎没有过什么闪失,却最后被孙秀等以“莫须有”的罪责加害,夷三族,直到后来找到了冤枉证据才平反昭雪,恢复爵位,但人死不能复生耶。
张华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分类记载了山川、飞禽、人物等博物奇观,填补了中国自古无博物类书籍的空白,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他也精通书法及目录学。草书《得书帖》等载于宋《宣和书谱》。家中藏书甚多,曾在搬家时,“载书三十乘(车)”,其他则身无长物,可见其妥妥的一个文人雅士、清廉自律之人。
张载,字孟阳,西晋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生卒年不详,蜀郡太守张收之子。其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出任著作郎等小官。“八王之乱”期间,托病告归。
有记载张载貌丑,外出时顽童常以石掷之,这在崇尚美仪、风度的魏晋时代并不意外,那时文人的形象、气质俨然成为魏晋风度的标榜。
太康初年,张载去四川看望父亲,经过剑阁时而著《剑阁铭》。铭文先描写剑阁形势的险要,再论及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的道理。文章一经传播,让晋武帝闻知后也喜出望外,专门派人镌刻于石而留世,可见其文之影响。
从张载存世的诗来看,大多辞藻华丽,借景抒怀,其中《七哀诗》最为出色,借汉代帝王陵寝被毁后的景象,感叹现实的沧桑变化,并抒发对满目凄凉之复杂心情。
张协(?-约307年),字景阳,张载之弟。曾入征北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府为从事中郎。其时“八王之乱”,他看到了太多的昔日文友都成了刀下之鬼,感慨万千。如张华、潘岳、陆机、陆云等均被夷三族,触动了灵魂深处,与潘尼一样都宣告退养来避害,远离人事,隐而不争,以诗文自娱。在怀帝永嘉时,有机会升任黄门侍郎,他却坚决称病不就,宁可等在家中老死。
文学表现上,张协与其兄张载齐名,其诗歌在钟嵘《诗品》里被列为上品,称他“文体华净”,“音韵铿锵”。有代表作《杂诗》十首,写景摹物极为细腻,语言也极其精巧概括,文学成就当在张载之上。
 



(作者:老冸,原名潘志明、潘之。现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文艺专委会学术委员兼《老冸拾趣》主笔。)

推荐资讯
阅读排行